增高與骨骼健康—跳繩的科學觀點與實踐
- 香港花式跳繩會-Brian
- 10月8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家長常問:跳繩是否有助增高?科學上,規律的負重有氧運動(如跳繩)可促進骨骼健康,配合足夠睡眠與均衡營養,對成長期的身高發展有正面作用;但身高高度受到遺傳及整體生活作息等多重因素影響,任何運動均不能保證增高。本文以實證角度拆解跳繩如何支持骨骼健康,並提供在家即可實行的分齡訓練框架;同時介紹由花式跳繩世界冠軍何柱霆在黃大仙、灣仔、大埔及大圍親自主理的課程,助孩子安全有效進步。
一、身高發展的科學基礎(家長必讀)
影響因素構成
遺傳:佔主要比重,決定身高上限的大方向。
生活作息:睡眠(生長激素於深睡期分泌旺盛)、均衡營養(蛋白質、鈣、維生素D、總熱量)與規律運動。
成長板(骨骺):於青春期前後逐步閉合,運動可提供機械性刺激,有助骨質累積,但不等於提升最終身高上限。
關鍵結論
跳繩可「支持」骨骼健康與成長期發展,卻不保證增高。
正確的強度、頻率與恢復,比「練得多」更重要。
二、為何跳繩對骨骼健康特別有利
負重有氧+可控衝擊:每次落地提供適度機械刺激,促進骨密度與骨質重塑;相較高衝擊項目,跳繩衝擊可藉鞋款、場地與技術有效管理。
節奏訓練提升神經肌肉協調:穩定節奏與手腳配合,可改善落地緩衝與姿勢控制,降低運動傷害風險。
時間效率高、場地門檻低:在家2×2米即可練習,易於建立恆常運動習慣。
全身參與:強化心肺、下肢爆發力與核心穩定,對兒童整體體適能發展具廣泛益處。

三、分齡與強度建議(安全優先)
K3–P2(約5–8歲)
頻率與時長:每週2–3次,每次10–15分鐘(含暖身與伸展)。
重點:影子跳→基本過繩→交替步;遊戲化增加興趣。
安全:鞋款包覆、防滑地面;以「能說話但略喘」為強度指標。
P3–P6(約9–12歲)
頻率與時長:每週2–4次,每次15–20分鐘。
重點:節奏控制、雙搖入門、簡單花式串連;加入短時段間歇(如20秒跳/20秒休)。
安全:逐步增加總量,避免突增訓練導致脛前疼痛或足底不適。
初中或以上
頻率與時長:每週3–5次,每次20–30分鐘(含訓練與技術段)。
重點:速度與耐力、花式多樣性、力量訓練(小肌群啟動+下肢穩定)。
安全:維持48小時肌群恢復;監測小腿與跟腱緊繃度,及時伸展與冰敷調理。
四、15–18分鐘在家「骨骼友善」跳繩流程(範例)
動態暖身(3–4分鐘)
頸肩關節活動、髖膝踝環繞、影子跳1分鐘、踝關節彈跳與小腿啟動。
技術與節奏(6–8分鐘)
基本過繩2×60秒 → 交替步2×60秒 → 低次數雙搖嘗試或無繩交叉2×45秒;每段間休息20–30秒。
低衝擊耐力段(3分鐘)
以交替步或輕鬆節奏連續過繩,保持呼吸平穩。
伸展收結(3分鐘)
小腿肌、腿後肌、股四頭肌與肩帶各20–30秒;最後深呼吸3次。
*提示:若居住環境對噪音敏感,可用影子跳+輕量短繩,或在彈性地墊上進行以減震。
五、常見誤解與風險管理
誤解1:跳得越多越快越好
正解:骨骼適應需要時間;突增總量易致過用性傷害。遵循每週不超過10–15%總量遞增。
誤解2:赤腳或拖鞋也能跳
正解:需著包覆性良好、緩震適中的運動鞋,減低關節衝擊與滑倒風險。
誤解3:只追求雙搖與高難度
正解:先建立穩定節奏、手腕效率與落地緩衝,再循序增加難度與速度。
誤解4:運動可保證增高
正解:運動只能支持骨骼健康與身高發展;請同時重視睡眠與營養,並定期觀察成長曲線。
六、冠軍方法論如何落地到兒童課堂(何柱霆教練分享)
技術優先、難度後置:以「手腕帶動、手肘貼身、輕柔落地」三要素為核心檢核,確保節奏與穩定度先行。
分齡節奏帶:以拍速階梯(約120–160bpm)逐步過渡,減少絆繩與過度用力。
微目標制:以「連續過繩×次」「無絆繩×秒」作階段里程碑,強化自我效能感。
團隊互動:透過同儕節奏提示與合作任務,提升專注、社交與投入度。

七、就近報名:世界冠軍何柱霆主理四區課程(名額有限)
黃大仙|地鐵沿線、家長接送便利
灣仔|港島家長首選、傍間時段彈性,適合放學後參與
大埔|新界北就近上課,周末時段
大圍|屯馬線直達,週末日間班,方便新界東家庭
八、世界冠軍何柱霆跳繩班三大發展路向
興趣班:適合初學者,課程內容包括花式動作教學、比賽及級別計劃考核練習,幫助學員打好基礎。
進階班:適合具備基本跳繩能力的學員(建議至少一年跳繩經驗),及有志於成為跳繩運動員或集中訓練比賽/級別計劃考核的學員,課程內容涵蓋速度訓練、個人技術提升、比賽及級別計劃考核練習,進一步提升跳繩技巧。
表演班:適合有志於跳繩表演發展的學員,課程內容包括表演套路教學、團隊表演訓練及表演型比賽練習,培養表演與團隊合作能力。(不包括比賽速度/花式項目及級別計劃考核練習)
九、個人跳繩練習FAQ(家長最常問)
跳繩是否能增高?
跳繩屬負重有氧運動,能支持骨骼健康與成長期身高發展;但身高受遺傳與生活作息等多因素影響,不能保證增高。
孩子幾歲可開始?
約4歲起較合適;更年幼可由影子跳與節奏遊戲開始。
每週應跳多少?
入門建議每週2–3次,每次10–20分鐘;技術穩定後可增至3–5次。維持隔日恢復與伸展。
室內噪音怎處理?
使用彈性跳繩墊、以交替步與影子跳為主,避開深夜時段。
需要特別營養補充嗎?
均衡飲食為先,關注蛋白質、鈣與維生素D;如需補充品,請先諮詢專業意見。
可否試堂?
何柱霆跳繩班可安排試堂,歡迎隨時與我們聯絡
十、查詢及報名何柱霆跳繩班或更多不同課程
歡迎隨時WhatsApp 6368461 或點擊以下連結與我們聯絡









留言